
9月22日-23日,首届数字生态与治理论坛暨数字生态指数2023发布会在长沙圆满举行,会上发布了2023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15强城市排名出炉。
2022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更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01 从15强省份看大数据产业发展
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里我国大数据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呈现以东部沿海为引领、中西部地区加速追赶的格局。从省级行政区来看,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省份(直辖市)持续领跑全国,占据前5位,山东、安徽、四川、河南、福建等省份紧随其后,位列6-10位;湖北、辽宁、重庆、天津、贵州等省市排名第11-15位。与上年相比,安徽、河南的名次有较大提升,而贵州则成功跻身前15位。

从全国163个重点城市排名结果看,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城市地理格局基本保持稳定。其中,北、上、深、杭、广等第一梯队五个城市连续四年稳居全国前五,体现出极强的综合实力;第二梯队南京、苏州、武汉、合肥、成都、天津、青岛、重庆等8个城市排名相对集中,差距不明显:第三梯队包括郑州、无锡长沙、济南、福州、西安、厦门等7个城市主要为中西部城市,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从区域经济圈来看,大数据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中心城市为极核、周边城市梯度发展的整体格局。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为中心,科教资源集聚,技术创新优势明显,见长于企业培育和产业壮大,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着力支持大数据产业生态构建,产业政策、产业组织等环境建设走在前列;成渝城市群在产业水平、产业创新和产业环境方面发展较为均衡,但总体上相较于其它三个地区仍有提升空间。
02 从产业水平看大数据产业发展格局
从产业水平分项指数排名来看,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市排名前五,与总指数排名基本一致,可见大数据企业规模和质量与大数据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关联程度较高。此外,中西部城市紧跟领先城市步伐,促进东中西部大数据产业均衡发展格局的形成。

报告显示,产业质量方面总体呈现全国产业投资热度不减的良好态势。
上市企业数量及市值规模方面,北京以 292 家大数据上市企业位居榜首,位列第二的上海为 86 家,位列第三的深圳有 75 家,前三位城市大数据上市企业数量占全国总数比约为 45%。

从各地投融资热度分布来看,全国大数据企业投融资较之以往更加广泛而均衡。投融资热度最高的地区包括以北京和天津为主的京津冀地区,以上海、浙江和江苏为主的长三角地区,以广东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以重庆、成都、湖北、陕西为主的中西部地区,以及以吉林、黑龙江为主的东北地区。此外,西部沿边自治区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大数据投融资热度,表明产业资本的分布更加广泛和均衡。

03 创新对大数据产业发展具有支撑作用
从产业创新分项指数排名来看,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市领跑全国,是大数据技术创新资源和成果较为集中的城市,与总指数排名吻合度高。可见,技术创新对于城市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产业发展水平高的城市也产出了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

从知识产权方面可见,整体创新产出分布趋于均衡。
在大数据企业软件著作权、专利数量方面,整体产出水平稳步提升。其中,北京、深圳、杭州、上海创新产出均排名前列,65.20%的专利、56.78%的软件著作均来自这四座城市,但其占比较上年有所下降;广州、南京、成都、合肥、青岛、东莞等城市紧随其后,六个城市专利数全国占比 16.76%,软著数全国占比 19.50%,也展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全国大数据创新产出分布正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

从创新人才方面可见,政策促进人才资源增加。
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各地上市公司技术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北京市、杭州市、深圳市上市企业技术人员占全国比例较高,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支持;武汉市、郑州市、合肥市等中部城市高度重视人才引育,上市企业技术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和东南沿海城市差距缩小;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藏空港新区等新型产业园区的建立,为拉萨大数据技术人才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目前全国占比仅次于武汉市,位列第 7。

自2014年大数据首次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以来,至今年已进入第十个年头。我国大数据产业近年来从小范围、小场景应用加速走向大范围、深层次建设。从指数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不仅头部城市发展能级量级不断提升,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的大数据产业发展也持续加速。
研究团队认为,为推动大数据产业持续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首先需要加强数据和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建立完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相适配的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推进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和市场化流通交易;其次要推动算力服务业、大数据服务业、云计算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大模型、元宇宙等新业态新赛道,做大增长点;最后,要健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来源 :北京大数据研究院、数据观
2022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更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01 从15强省份看大数据产业发展
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里我国大数据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呈现以东部沿海为引领、中西部地区加速追赶的格局。从省级行政区来看,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省份(直辖市)持续领跑全国,占据前5位,山东、安徽、四川、河南、福建等省份紧随其后,位列6-10位;湖北、辽宁、重庆、天津、贵州等省市排名第11-15位。与上年相比,安徽、河南的名次有较大提升,而贵州则成功跻身前15位。

从全国163个重点城市排名结果看,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城市地理格局基本保持稳定。其中,北、上、深、杭、广等第一梯队五个城市连续四年稳居全国前五,体现出极强的综合实力;第二梯队南京、苏州、武汉、合肥、成都、天津、青岛、重庆等8个城市排名相对集中,差距不明显:第三梯队包括郑州、无锡长沙、济南、福州、西安、厦门等7个城市主要为中西部城市,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从区域经济圈来看,大数据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中心城市为极核、周边城市梯度发展的整体格局。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为中心,科教资源集聚,技术创新优势明显,见长于企业培育和产业壮大,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着力支持大数据产业生态构建,产业政策、产业组织等环境建设走在前列;成渝城市群在产业水平、产业创新和产业环境方面发展较为均衡,但总体上相较于其它三个地区仍有提升空间。
02 从产业水平看大数据产业发展格局
从产业水平分项指数排名来看,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市排名前五,与总指数排名基本一致,可见大数据企业规模和质量与大数据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关联程度较高。此外,中西部城市紧跟领先城市步伐,促进东中西部大数据产业均衡发展格局的形成。

报告显示,产业质量方面总体呈现全国产业投资热度不减的良好态势。
上市企业数量及市值规模方面,北京以 292 家大数据上市企业位居榜首,位列第二的上海为 86 家,位列第三的深圳有 75 家,前三位城市大数据上市企业数量占全国总数比约为 45%。

从各地投融资热度分布来看,全国大数据企业投融资较之以往更加广泛而均衡。投融资热度最高的地区包括以北京和天津为主的京津冀地区,以上海、浙江和江苏为主的长三角地区,以广东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以重庆、成都、湖北、陕西为主的中西部地区,以及以吉林、黑龙江为主的东北地区。此外,西部沿边自治区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大数据投融资热度,表明产业资本的分布更加广泛和均衡。

03 创新对大数据产业发展具有支撑作用
从产业创新分项指数排名来看,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市领跑全国,是大数据技术创新资源和成果较为集中的城市,与总指数排名吻合度高。可见,技术创新对于城市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产业发展水平高的城市也产出了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

从知识产权方面可见,整体创新产出分布趋于均衡。
在大数据企业软件著作权、专利数量方面,整体产出水平稳步提升。其中,北京、深圳、杭州、上海创新产出均排名前列,65.20%的专利、56.78%的软件著作均来自这四座城市,但其占比较上年有所下降;广州、南京、成都、合肥、青岛、东莞等城市紧随其后,六个城市专利数全国占比 16.76%,软著数全国占比 19.50%,也展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全国大数据创新产出分布正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

从创新人才方面可见,政策促进人才资源增加。
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各地上市公司技术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北京市、杭州市、深圳市上市企业技术人员占全国比例较高,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支持;武汉市、郑州市、合肥市等中部城市高度重视人才引育,上市企业技术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和东南沿海城市差距缩小;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藏空港新区等新型产业园区的建立,为拉萨大数据技术人才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目前全国占比仅次于武汉市,位列第 7。

自2014年大数据首次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以来,至今年已进入第十个年头。我国大数据产业近年来从小范围、小场景应用加速走向大范围、深层次建设。从指数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不仅头部城市发展能级量级不断提升,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的大数据产业发展也持续加速。
研究团队认为,为推动大数据产业持续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首先需要加强数据和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建立完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相适配的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推进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和市场化流通交易;其次要推动算力服务业、大数据服务业、云计算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大模型、元宇宙等新业态新赛道,做大增长点;最后,要健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来源 :北京大数据研究院、数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