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2023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在广东省汕头市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在会上发布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数字经济具有高度发展驱动性,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与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具有高度正相关性,数字经济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能力强劲。
从总指数结果来看,我国数字经济呈现梯次发展格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分值集中在40—100之间,呈现3个梯队。第一梯队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10个地区,第二梯队包括河南、重庆、河北、贵州等12个地区,其余地区处于第三梯队。其中,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分值最高的3个地区分别是:北京(95.6)、广东(94.8)和上海(85.8)。
从区域间的总指数和分指数来看,东部地区大多处于第一梯队,无论是总指数还是分指数均高于全国平均值,数字经济整体发展较为全面。中部地区大多处于第二梯队,总指数、分指数处于全国平均值附近,内部发展较为均衡。西部地区在三个梯队中均有分布,川渝地区总指数相对领先。东北地区整体较其他地区有一定的差距。
与此同时,数字经济资本活力表现不均衡,2022年,数字经济企业交易事件超过23万件,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仅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5地的交易事件数量就占全国的70%左右,其他各地区交易事件数量仅占1%左右,资本活跃度呈现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征。
数字应用渗透生产生活全领域。我国数字化转型、5G应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数字政府等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数字经济不断渗透到生产和生活中。上海、广东、北京和江苏数字经济应用水平位于全国前列。从数字生产和数字生活来看,江苏、山东、浙江、福建等地的数字生产指数显著高于数字生活指数,本地产业数字化基础较为雄厚;贵州、内蒙古、吉林、云南、广西等地的数字生活指数明显高于数字生产指数,本地互联网生活服务便捷、服务经济活跃。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副所长王蕴辉在发布《报告》时表示,当前,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据要素市场加快培育建设,数字产业集群加速打造。然而,由于数字经济内涵外延的不断丰富,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量化评估仍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数字经济产业亮点
(一)在产业结构方面
产业数字化产业占数字经济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52.9%提升至2022年的81.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成为数字产业化产业的主导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数字产业化产业的比重由2017年的53.3%逐年递增至2022年的64.8%。三产数字化产业在产业数字化产业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占比由2002年的58.5%波动上升至2022年的69.4%。
(二)在产业关联方面
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2012年—2022年,仪器仪表、金融、科学研究、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高度、中高度及中度数字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拉动作用逐渐增大,对社会生产的辐射作用持续增强。
(三)在产业周期方面
数字经济产业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从历史周期看,每逢我国国民经济下行承压期,数字经济产业均波动上升,显示出较强的产业韧性与辐射带动作用,具有明显的“逆周期性”,引领经济恢复发展。据《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独角兽企业的数量与估值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在新晋数字经济独角兽企业中,我国数量占比达到38.0%,估值占比则达到47.1%。
来源:《人民邮电报》
(原标题:数字经济呈现梯次发展格局 与地区经济发展正相关)